作者:玉成 编辑: 清筠
来源:壹点灵心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ID:yidianling0
在一次个人成长研讨会上,一位同学分享了这样一个现象:
这位同学说,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每次的触发点都很类似:
每当对方有提高声量、责怪自己的苗头,她就十分恐慌。
经过多年观察,她发现,这些“大吼”的声音,都指向同一个源头,一块她最不愿想起的童年伤疤:
妈妈站在院子里,手持木棍插着腰训斥她,左邻右舍探出头来看,嘟嘟囔囔评头论足,却没有一个人来帮助她。
而一旦遇到类似情境,过往记忆就会唤醒。
她抵触的不光是眼前这个人,还有那时候的妈妈。
图片来源:pexel
她的觉察给了我启发,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类“非典型情境”,比如说:
平时一切正常,却会在饭局无法控制地缄默的人;
一感受到控制的苗头,就拒绝沟通,躲回贝壳的人;
嗅到一丁点冒犯的气味,就急得跳脚,大发雷霆的人。
......
场景不同,反应不同,但相同的是,这些场景,都有可能瞬间把他们带回糟糕的过去。
这些细微的伤害,到底是什么呢?又对我们的内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01
CPTSD
是什么?
很多人都听说过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它起源于单一严重的刺激性事件,比如说地震、火灾、家暴。
美国心理学家皮特•沃克在《不原谅也没关系》一书中提到一种CPTS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对ptsd 更加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为我们留下心灵伤疤,有点像“温水煮青蛙”。
比如一个孩子从小被父母忽视,对当下的他来说,看似没有太严重的危害。
但被忽视的情形反复发生,他内心便形成一套名为“我不重要”的脚本,整个人变得或是讨好,或是封闭。
CPTSD的最棘手之处,在于这些创伤都是很隐蔽的。
如果不是有意地去探索,很多人根本无法发现,原来曾经“习以为常” 的被忽视、被拒绝、被贬低等经历,已经给自己带来了如此大的伤害。
图片来源:pexel
和 PTSD相比,CPTSD存在情绪闪回与毒性羞耻两种典型症状。
看剧时,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主角听到什么东西,突然一愣神,思绪回到了某段记忆当中。
这就是情绪闪回,也是开头案例中,那位同学出现的状况。
情绪闪回的触发点有可能是非常小的一件事。
比如小时候曾被霸凌的人,在电视上看到类似的场景,他明知道这并不是真实的,但依然难以自控地恐惧、愤怒,甚至忍不住流泪、做噩梦。
有时症状过一会就消失了,有时却会持续好几天,这种失控感也是情绪闪回最让人崩溃的地方,患者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现,又会在什么时候结束。
图片来源:pexel
毒性羞耻是指一个人无法感知自我价值的状态。
深陷毒性羞耻的人会觉得自己是没有用、不值得被爱的,甚至会对曾给自己造成创伤的人和事有愧疚感。
比如,小时候被母亲反复抱怨“要不是你,我早就离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真的认为:“如果没有我,那对大家都好一点吧。”
长大后,他会很难对他人保持信任,总是会表现出一种礼貌的疏离感,给人一种很“假”的感觉。
他们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比起享受爱的愉悦,他们更害怕付出之后又被抛弃,也不敢展示自己的创伤,总担心“如果Ta了解到真实的我,那就不会再爱我了”。
02
这些反应
都有可能是cptsd
CPTSD给人带来的伤害和威胁是恒久的,因此每个CPTSD患者都自有一套对抗创伤的方式。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但如果运用过度,也会让保护变成对自我和别人的伤害。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CPTSD的四种典型的表现方式,即自恋型、逃避型、解离型以及关系依赖型反应,也称4F反应。
1,自恋型(Fight,战反应)
战类型人会表现出对权力的渴望 ,在处于弱势时,他们会用愤怒来对抗世界,在处于强势时,又试图通过掌控他人,来弥补自己被遗弃或欺凌的创伤。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
谢天琴的父母都是残疾人,一家人经常遭受邻居的白眼,她又是家中长女,因此谢天琴从小给人的感觉就是孤僻且要强。
哪怕她后来离开了农村,她在和丈夫、儿子的相处中,依然处于绝对掌控者的地位,谁坐在沙发的哪一个位置,谢天琴都有精细的安排。
但谢天琴的不断加压,还是让母子间维持平衡的弦断掉了。
这也是给战类型人的最沉重的警示,他们必须转变居高临下的态度,以爱为名的掌控和霸凌,永远无法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和爱。
图片来源:pexel
2,逃避型(Flight,逃反应)
“打不过我就跑”,这是人类在原始时代就进化出来的本能,也是CPTSD的第二个反应:逃反应。
逃反应的人经常会表现出对“危险”的极度警觉性,在别人眼中就成了敏感。
比如一些关系中,有的人会把与伴侣正常的沟通解读为“吵架”,然后想方设法用沉默来逃避吵架。
逃反应还有另一种体现,就是强迫自己用忙碌来掩盖内心的痛苦。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寡王”和“海王”这两个极端,都有可能是逃反应的产物。
“寡王”的应对方式就是,逃避一切别人对自己示好的信号,将自己置身于无穷无尽的工作之中,以此为借口逃避亲密关系。
而“海王”的应对方式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快餐式关系之中,在外人看来他是因为喜新厌旧才不断换伴侣,但对于他自己而言,恐惧才是真正的原因。
每当他意识到对方有意和自己建立长久的关系时,就会提前怂掉,想方设法找借口分手,然后投入下一段关系之中。
对于逃类型的人来说,勇敢直面内心的创伤,也许才是一辈子最重要的课题。
3,解离型(Freeze,僵反应)
在野外遇到危险,我们可以选择战或者逃,但换个思路,还存在第三种选择:只要我不出门,危险自然就找不到我了。
僵反应的人会体现出很明显的迟钝感,他们似乎对周边的一切都不太关心,只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比如内向沉默、拒绝社交活动、只喜欢在家里打游戏等。
如果别人因此指责他们,他们也显得很平静,主打一个不理会、不解释、不反驳,他们的内心是封闭且自洽的,但自洽的背后不是超脱,而是对创伤的麻木。
很多宅男宅女,其实背后都有童年被忽视和贬低的经历。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人,僵反应的人主要给人无力、孤僻、缺乏生命力的感觉,也许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任何技巧,而是面对真实世界的勇气。
图片来源:pexel
4,关系依赖型(Fawn,讨好反应)
以上三种反应,都是人原始本能的体现,但最后一种反应的思路有点迂回,那就是:“打不过,我就加入”。
这类型的人会通过讨好别人来获得庇护——哪怕对方就是加害者,哪怕明知讨好的行为会牺牲自己的利益。
一个人讨好反应的形成,通常与父母的性格密切相关。
掌控欲强的自恋型父母,很容易培养出具有讨好反应的孩子,因为孩子从小习得的思维就是“只有让爸爸妈妈满意,他们才会对我好。”
一方的无底线讨好,带来的必然是另一方的变本加厉。
就如同在亲密关系中,有的人不惜否认自己的本心,也要给对方留下“大度”的形象,结果却永远被辜负。
对于讨好反应的人来说,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会如何做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4F反应对于CPTSD患者来说不一定是单选题,而是“不定项选择题”,有的人不完全属于4F当中的任何一个类型,而是复合型。
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有可能是自恋型,总是对人颐指气使,但在亲密关系中又变成关系依赖型,让人予取予求,最后也没落个好。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不当的反应困扰,影响到工作和生活,那也应该开始学习更健康的应对方式,恢复自我安全感和调节能力。
03
如何
改善调节能力
《不原谅也没关系》里有这样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
“创伤不是你的错,但复原是你自己的责任”。
而承担责任的第一步,便是尝试自我对话。
第一时间捕捉因创伤产生的负面情绪。
比如你工作出现了失误,被老板批评了,你脑海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
“我又被老板骂了,我真没用。”
以往你可能任由这个很丧的想法占据你的思维,但现在你要警觉起来,反问自己:
“事情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
然后你可以回想过往的经历,找出反驳负面情绪的证据,比如:
“我曾经在一个星期内完成了一个质量很高的方案,别人都做不到,我做到了。”
如此类推,请找到尽可能多的反驳证据,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图片来源:pexel
反复阅读这些正面的反驳证据,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新的自我对话:
“我曾经成功地处理过很多情况,既然以前的我能够解决问题,现在的我也可以,一次失误并不代表我是个失败的人。”
一次自我对话力量是有限的,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练习。
一点点改变自己对创伤的感受,陪伴自己从创伤中走出来。
不管如何,都希望所有努力生活的人,都能被生活温柔以待。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