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理想发周销量海报,已经成了俺们同事每周最期待的事情了。
【资料图】
一开始,大家最常说的话就是:蔚小理只剩理了。
而当蔚来靠着 ES6 来了个绝地反击,大家的口头禅就变成了:蔚来活了。
直到最近一次,大伙看了看一骑绝尘的理想以及奋起直追的蔚来,又看了看发了 G6 还是不温不火的小鹏,又把口头禅变成了:小鹏是真凉了。
然而就在昨天,小鹏也活了。
昨天夜里,大众集团宣布对小鹏汽车进行战略投资,并与其签署战略技术合作协议。
大概说了这几件事:
而这发两款大众品牌的 B 级纯电汽车,根据小鹏的说法,将会基于G9的平台、车联网技术、高级辅助驾驶软件系统来开发,并在 2026 年问世。
这么一看,大众这波不仅是给小鹏大撒了一波币,还打算用小鹏的技术开发新车型,甚至还会影响到两边的供应商。
看到这,我的第一反应还是挺意外的。
本来以为这次大众的公告里,和奥迪传了很久绯闻的上汽会是主角,结果风头全被小鹏抢了。
但仔细一想,大众这次选择小鹏作为双排队友,还是非常明智的。因为单说国内市场,现在的大众,确实非常需要小鹏在智能化上的经验。
如果抛开中国市场不看,大众的纯电车型在世界范围内卖得其实相当不错。
比如今年上半年,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就卖出去了 32 万多辆纯电车,和去年一比增加了小一半。在老家欧洲,更是暴增了接近 7 成,主打的就是一个卖爆。甚至连特斯拉,都没有办法撼动 ID.345 三兄弟在欧洲的地位。
要知道,大众 ID.3 在欧洲的价格可和特斯拉 Model 3 没差多少,纯纯就是一个实力派的形象。
然而和神挡杀神的海外战绩截然相反,大众 ID 在国内的销量真就只能用三瓜俩枣来形容了。
同样是今年上半年,大众 ID 在国内一共卖了 4.8 万多台车。平均下来一个月大几千台,这不也还行么?但这,其实是南北大众加起来的数据。
论单一车型,基本已经是垫底的水平。
就比如 ID.3 ,这台车上半年销量最高的一个月也只卖了 3 千多台,上个月更是连 2 千台都没卖出去。在国内所有车型的销量里,都排到两百多名开外去了。
至于为啥卖的这么差,我问了几个当年想买 ID.3 但最后选了别的车的好兄弟,得到的答复基本都是:
要啥没啥。
空间不大,车机不行,充电不快,续航不长,还没有高阶智驾。唯一能摆得上台面的底盘和操控,在国内又恰好碰上了底盘越好,销量越差的魔咒。都别说和新势力比有啥配置优势了,单论选它的理由,似乎都不是很多。
为了让销量不这么难看,大众也曾想过降价。
比如年初大家都在价格战, ID.3 全系就有过 2 万左右的优惠。前几天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搞了几千台官降三四万的优惠车,把直接把 ID.3 的门槛价拉到了12 万出头。
香吗?香。买吗?不买。因为这玩意的产品点,国人压根就不需要。
这时候大众也悟了,产品不合适白送都不一定有人要,还是老老实实按市场需求做迭代吧。国人对电车的需求是啥?很明显,补能 + 智能化,再不济来个大空间也行。
大众一寻思那不简单么,新车整个高压平台 + 智舱 + 智驾不就搞定了嘛!
回过头一看,自家又有 800V 架构、又有足够智能化设计的SSP 架构预计推出时间:2030 年。
害得 7 年!
到那时候别说赶不上大部队了,坟头草都两米高了。
没辙,只能找援军。
这时候再看小鹏,就显得非常眉清目秀了。
论补能,它是国内最早落地 800V 高压平台的车企。论智能化,何小鹏前脚刚说完自家的智能驾驶,是现在国内的最强水平,后脚就把城市 NOA ( 小鹏叫城市 NGP )做到了帝都的环路。主打的就是一个不吹牛逼。
好巧不巧,小鹏也很喜欢琢磨底盘,甚至特意找过保时捷工程团队做调校。对大众来说,简直就是一个要啥有啥还志趣相投的完美队友。
再加上大众原本就和上汽在撺掇新的奥迪车型,要是能把小鹏拉入伙,不仅能在 2026 年就把要啥有啥的新平台和新车型搞出来,让自家在国内的竞争力不至于掉队,也能给往后的 SSP 平台多积累点经验,争取做到慢工出细活。
除了要花点钱,怎么想都没啥坏处。
而对于小鹏来说,有大众一起双排这件事,也远不止拿到了一笔救命钱这么简单。
根据小鹏第一季度的财报,他们账面上能用的现金有 341 亿人民币。虽然看着不少,但是和理想的 650 亿一对比就显得有些寒碜了。
更要命的是, 2022 年小鹏一共亏了 90 多亿,比理想多亏了 70 多亿,一整个就是积蓄不多还贼能花钱的状态。虽然大众这次投的 7 亿美元不是很多,但多少也能解决部分的燃眉之急。
不过比起救命,大众对于小鹏更重要的作用,是给予自家供应商们更强的信心。
这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在当年 G9 准备上市的时候,小鹏对这台车的期望其实相当之大,连带着给 G9 做配件的供应商们也都是信心满满。
然而当 G9 上市以后,不仅因为过高的定价和小众的产品标签导致销量预冷,修改车型配置的操作也直接导致了许多供应商单子被搁置,很多供应商的配件就都砸手里了。
形象点说就是,一开始小鹏和供应商说,新车卖个 10 万台没啥问题!于是大家都赶忙做好了 10 万份配件。结果最后这车只卖了 1 万台,剩下的 9 万个配件就白做了。
前一段时间刚上市的G6,和当年的 G9 也颇有几分相似。
论配置要啥有啥,论价格也十分合理,论纸面竞争力甚至可以和特斯拉 Model Y 一较高下。业界也普遍认为, G6 会是小鹏翻身的秘密武器。
可当小鹏拿着 G6 找到供应商,准备签一手大单子的时候,人们却不太相信他了。
“ 当年你也是这么说的,现在要我拿什么相信你。要是我做了一堆产品你又卖不出去,不是砸手里咯。 ”
所以出货量大的供应商,基本都不敢给小鹏大单子。小鹏只能转而选择出货量小的,毕竟就算砸手里也砸不了多少。
但这类供应商最大的问题,就是顶不住爆炸的销量。
比如, G6 的激光雷达用的是速腾聚创的 RS-LIDAR M1 ,而他们家因为存在着产能利用率低等问题,主打的就是一个交不出货。
假设主流的供应商的交货速度是一年 10 万个,那速腾聚创顶多也就只有 5 万的水平。
如果 G6 和之前的 G9 一样卖的不太好,那速腾聚创这 5 万的水平还是勉强够用的。
但非常有意思的是,G6 卖爆了。
而根据统计, MAX 也就是带激光雷达的版本在 G6 的订单里占比超过了一半。也就是说,
G6 卖的最好的 tm 就是带激光雷达的车型!
这下,小鹏和速腾聚创都懵了。
前者没想到 G6 能卖的这好,后者想不出来怎么才能接住这么多的订单。
唯一的方法,就只有等。
所以在大家都在搞新车上市即交付的时候,小鹏 G6 的交车周期直接拉到了两三个月。虽然小鹏的销售同学跟我说,最近这个时间已经缩短到一个月出头了,但相比蔚来和理想,还是长得有些离谱。
而这对小鹏来说可别提多难受了,产品牛逼,人们认可,但就是供应商拖了后腿。不仅很多人会因为提车太慢放弃购买,还要每周被理想的周销量海报阴阳,想想都来气。
而在有了大众以后,这样的困境就会缓解不少。
自己和供应商谈的时候,别人还会对自己上下打量,怀疑是不是在画饼。
现在带着大众一起,先甩出 G6 的订单量,还不信?认识这是谁不?大众我众哥, 2026 年我们要一起做新车了,还愁没订单不?
我要是供应商,我都能给他俩把烟点上。
所以我猜测,这次的合作落地以后,小鹏的交付速度会大大加快。甚至,都有可能促使 G6 选择交货更快、交货量更大的头部供应商。
回过头来看整件事情,脖子哥的感触还是蛮深的。
不单是小鹏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新势力,在经过了几年的跌宕起伏以后,和蔚来一样,在新车发布的节点又获得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更在于像是大众这样,之前在国内拥有绝对技术和市场权威、帮助中国汽车工业起步的品牌,现在都需要反过来向我们国产品牌学习前沿技术和市场理解。
而且很有可能,找新势力取长补短,已经成了这些传统车企应对国内销量疲软,心照不宣的秘方了。
用上了浩瀚架构的沃尔沃、大概率会是换壳智己的奥迪咱就不提了,奔驰和蔚来此前也传出过可能共享换电站的消息。虽然已经被辟谣了,但总感觉就算论售后服务体系,电动化以后的奔驰能从蔚来身上学到的,也确实不少。
而就在昨天晚上,零跑也预告了下周会有重大消息公布。业内普遍猜测,内容应该会是某日系品牌将采用零跑的全新电子电气架构打造自己的新产品。
以后,“ 反向合资 ” 的情况肯定也会变得越来越多。
在我的眼里,这就有点像当年带你入行的老师傅,在你成为顶梁柱以后反而需要从你这了解新技术的发展一样。
很让人自豪,又很有温度。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