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何以觅得丝丝清凉?古人有云:“读书遣长夏,乐而忘暑热。”读书消暑,看来自古就是个不错的法子。
虽然清代的张潮认为,“读史宜夏,其时久也”,但许多人对此并不认同。清代的林则徐在病逝的那一年夏天,读了《消暑随笔》一书,并为该书作序。他认为,夏日午倦,宜读诗而不可读史。史书多表现智战力战、昏明邪正等,读这样的书容易激愤;而诗词、随笔一类的书仿若林荫小径,能营造宁静悠闲的氛围,从而让人减轻甚至忘却酷热之苦。的确如此,书籍虽然不会像空调那样送来阵阵凉风,但阵阵墨香可以抚慰心绪,带走浮躁,自然就会让人有神清气爽的感觉。老话不是说“心静自然凉”嘛,唐代白居易在《消暑》一诗中也说:“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所以说,夏日读书,如无特别紧迫之事,应该读点闲情逸致的文字。明代的陈继儒在《小窗幽记》里就有这样一段夏日读书的描写:“盛暑持蒲,榻铺竹下,卧读《骚》《经》,树影筛风,浓阴蔽日,丛竹蝉声,远远相续,蘧然入梦。”同样怡然自得的还有宋代的王安石,他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钟山,三伏天不忘读书,也是常常携书骑驴至山林里读,困倦了便就地而眠。也是一个夏日午后,宋代的刘攽一边看着书,一边悠悠然进入了梦乡。醒来看到书页被南风翻动,他心中充满喜悦之情,感叹这南风和自己一样也爱看书啊。于是,他文思涌动,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针对夏日读书,古人还曾专门编写了一些书籍,诸如《江村销夏录》《庚子销夏记》之类的书画鉴赏录,也有《唐律消夏录》一类的诗文品评,还有《避暑录话》《滦阳消夏录》等笔记小说。
当然,也有人喜欢闭门读书。白居易有首诗,题目就叫《不出门》,诗中写道:“鹤笼开处见君子,书卷展时逢古人。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闭门读书之人,最有名的当属清代的顾栋高。《清代名人轶事》记载,顾栋高“掌教淮阳时,夏月坚闭重门,解衣裸体,寸丝不挂,手执一卷,高读不辍。客至,自门隙窥之,大笑,先生仓皇著衣而出。谈者传为笑柄云。”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融入天地、物我两忘的读书境界。
对于夏日读书的乐趣,宋末元初的翁森曾写的《四时读书乐·夏》一诗很是形象:“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新竹、蝉鸣、静夜、流萤、瑶琴,一个个空灵的意象清凉了我们的眼睛,那扰动的风也有了雅致的气息,一时间让我们走入了唐诗宋词的天地。
感谢科技的飞速发展,让我们可以摆脱汗流浃背常湿书的窘迫,但执一卷书与夏日扑个满怀,仍然会有沁人心脾的清爽,这是文化传承中特有的时节之美。(沈大郅 马 新)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